話說昨天看到一篇報導,講台灣的中藥行業和炮製技術的沒落。看著下面的留言(會看當然是看留言😏),實在有點火,忍不住嘴砲了一下。停下來想想,一般人應該不太知道炮製是咋回事,對方偏偏就是這種人。對方無知只講法律,跟對方砲就跟個腦殘砲,那白痴的不就是我?既然這樣就喵一篇炮。製。介紹好了。

炮製嘛,這字眼香港人用得比較多,講什麼美食就說什麼獨門炮製秘方。其實炮製在中藥是一門很重要的技能型知識。這樣打個比喻好了:假如中醫是個RPG遊戲,醫生就是拿著遙控器打電動的“我”。“我”選定角色後,當然會選武器嘛。一開始當然也只能選一種武器,可以選中藥、選針灸、選導引氣功和其他有的沒的反正自己用得爽的就好。如果選的是中藥,恭喜你,你有很多「花臣嘢」可供「玩樂」,其中最重要的「花臣嘢」就是炮製。那炮製拿來幹嘛。如果你是香港人,肯定知道什麼叫「美食獨門炮製」 - 就是將食物經過某些處理讓食物有全新風味面貌。「炮製」在中藥亦如是,將一味中藥經過炮製,可以改變那味中藥的不同層面,例如方便儲存、加強原有功能、開外掛增加功能,或者這藥用不順手(例如太醜太臭太噁心)改善一下,還有最重要的,就是減輕毒性。對應剛剛說的中藥武器,自行腦補一下,炮製根本就是給自己的武器金手指開無限外掛嘛!只要閣下通藥性、通炮製對藥性的改變,方劑組成的武器根本就是lv. 99可以天下無敵 - 是的,理論上的確可以這樣說。

炮製,古代也稱為炮炙、修事、修治。簡單來說就是把獲得的原始中藥材料加工。講起來好曖昧,那是因為中藥不只限於植物藥,也有動物藥和礦物藥。此外,從簡單例如把植物或動物藥用部位、礦物到手,篩選洗淨曬乾晾乾,到複雜的蒸炒煮炙飛水之類都算是炮製的範圍。因此,基本上只要是中藥,就算是鮮品也算是經過炮製(不然植物摘了難道洗也不洗就丟到煲裏?)。我們平時在藥材鋪買到的藥材,全部都經過炮製。中藥炮製歷史悠久,中國現存找到最早的醫方《五十二病方》有記載炮、炙、燔、煅、细切、熬、酒漬等中藥炮製方法。至於第一本炮製專著,就非《雷公炮炙論》莫屬。《雷公炮炙論》的作者不是天打雷劈的雷公(呃…曾幾何時我的確有懷疑是類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這本傷科專著一樣內容是鬼講的,那《雷公炮炙論》當然也是雷公寫(雷公外快兼做炮製)😂),而是南北朝劉宋時期的雷斅(為啥看名字感覺是個帥哥?算了。名字不能貌相,光看丹溪兄和東垣兄就是個好例子)。只不過呢,炮製技術一直以來並沒有很明顯獨立出一個領域或學科,在雷斅後,各種的炮製方法都零散紀錄在不同的本草和醫家的藥方古籍。個人推測是因為古代的中藥行業,從採摘收集到炮製是一脈相承,都算是同一個行業;醫生們也有自己的獨門用藥技巧,那肯定就有自己的獨門炮製方式。如果特意把炮製獨立出來,就顯得很不make sense。

炮製的作用和目的

上面說過,炮製藥物可以改變一味中藥的不同層面,也比喻式的舉了些例子說明炮製可以做啥。那現在就正經講一下炮製的作用和目的。一味中藥從原材料的狀態以後,剩下就是炮製的過程。那為什麼要炮製呢?因為想要確保用某一味藥時是exatly用某一味藥啊。難道一味全株入藥的植物藥想給加料連挖出來的泥土都丟去煮?所以,炮製的作用就是提高中藥原料的品質,使之符合醫家使用的要求 - 這是炮製最基本且必備的條件。從實際層面,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看:

  1. 降低藥物的毒性、刺激性
    藥基本上都不好喝。有時候由於身體需求,不得不用帶有毒性或刺激性的藥。然而,有些藥物在原材料的狀態時的毒性和刺激性超出人體能承受的極限,要嘛喝完瓜了,不然難喝刺激到喝完即吐(催吐藥除外)。透過炮製可以減緩毒性,或去掉刺激來源。例如附子要經過炮製製成製附子,減輕毒性才能入藥;遠志不經過炮製對喉嚨有很大刺激,經過炮製後去掉刺激性。

  2. 改變或減低不良味道
    藥不好喝就算了,有些藥還沒煮之前已經不好聞,更不用說煮了之後,味道受不了基本上也沒戲唱。透過炮製可以讓藥材到可以接受的程度(雖然還是…嗯。不予置評),至少可以捏捏鼻子給嗑或用下去。最常見的就是💩類的藥材,e.g. 五靈脂,經過醋製後大大減低臭味;還有就是地龍(就是蚯蚓啦),抓到之後要洗乾淨,清理內臟再處理。不過啊,炮製過的地龍的氣味還是很impressive呢🤢

  3. 改變藥物的特性
    中醫理論中,每種藥物都有自己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的歸屬,還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強度,這些性質就是所謂的藥性。藥性可歸為幾個層面:性味、歸經、作用趨勢、緩和或加強本身功效。炮製就是給予不同藥物材料的特性加工藥物改變藥性。

除此以外,炮製還可以有以下用途:

  1. 改善藥物的儲存條件
    這最常用在植物藥。植物藥經過炮製降低內含水分,讓藥物能保存藥用成分的同時,也能延長儲存時間。對於動物藥,除了降低內含水分,也把微生物和卵殺死,同樣也是能延長儲存時間。例如桑螵蛸(就是螳螂的卵泡泡啦),卵都在螵蛸裏,如果不燙過,那螵蛸是空包彈還好,萬一不是,某天在抽屜就發現剛出生的可愛小螳螂正在進行世界混戰…⚔️🔪⚰️(是的,一出來就先把旁邊的兄弟姐妹幹掉吃掉。但又話說螳螂產卵的過程很療癒🤫😬😏)

  2. 促進藥物成分釋出
    礦物藥比起其他類型的藥物並不容易釋出藥用成分。另外有些種子類的,由於外皮堅韌,需要炮製過才能入藥。講起礦物藥,倒是想起個爛笑話。中藥嘛,只有想不到沒有用不到的,所以呢,黃金也是可以拿來入藥。為啥古人有點錢都會存點黃金呢?話說古人煮藥,要用黃金入藥,就把黃金整塊丟進去煮,煮完之後就把黃金撈出來洗乾淨下次再用…好吧。,不好笑。坦白說,我也不知道古人是否真的會這樣做。

古代炮製原理

上面有提過,每味藥都有自己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的歸屬,和不同程度的作用強度。那是否所有藥物都能炮製呢?在個人理解,理論上是的,當然要看炮製的最終目的希望product有啥用途。雖然炮製學這N世紀以來都是走「如法炮製」的路線,但有些常用的炮製成分和方法,在規律上還是有跡可循。例如酒製過的藥通常要嘛走得比較猛,不然就是往上走;蜜炙過的藥性會比較緩和,偏走脾;鹽製的偏向往下走或偏走腎。所以,不同藥物的炮製,機,理儘管有所不同,但通過對炮製機理的研究可以協助了解中藥作用的機理,同時也可以反過來指導藥物的砲制,從而可以將藥物的功能擴大。

炮製的方法

煮菜有煎炒煮炸,炮製也有不同的方法。

明朝繆希雍在其著作《炮製大法》中將前人典籍中炮製方法加以總結歸納,提出了“雷公炮製十七法”,這十七法是後世炮製和加工藥物的基本方法。只不過裡面有些比較詭異的方法,現代已經不再使用(或者不會操作)。同時又有一些新的炮製方法添加進來,並歸納為五大類:一般修制、水製、火制、水火共制、其他制法。Wikipedia非常佛心來了列出現代會用到的炮製方法,我就偷懶給copy過來。

一般修制
揀:僅憑肉眼人工揀除藥物中的雜質和非藥物成分。
篩:用篩子除去藥物中體積較小的部分和雜質。
簸:用竹簸箕顛動,依照輕重和密度區分藥物去除雜質。
揉:將質脆易碎的藥材放在粗篩上按揉使破碎過篩。
拌:將藥物與輔料,包括硃砂、青黛、鱉血等拌和。
去毛:除去植物來源藥物表面的絨毛,通常採取刷去毛、刮去毛、火燎去毛、燙去毛、炒去毛等不同的方式,選取的方式不同會對藥性產生不同的影響。
磨:用摩擦的方式粉碎藥材。
搗:用擊打的方法將體積小而質地硬的藥材粉碎。
制絨:將質地鬆軟的藥物反复按壓揉搓使之鬆瀉成絨。

水製
洗 :短時間清洗藥物去除附著在表面的雜質如泥沙。
淘 :對細小的種子類藥物以如淘米的方式淘洗,去除泥沙。
漂 :將藥材在水中浸泡,氣溫低時每日換水兩次,氣溫高則須換水3-4次以上,以溶出水溶性的有毒成分。
泡 :操作如漂但不換水,令藥物在水中發酵泡軟,用以處理龜板等藥材。
飛 :將藥材與水一起研磨,經過短時間沉澱後傾取上層混懸液,揮乾水份後可以獲得極細的粉末。
去心 :將莖類藥物泡軟後去除木質部。

火制
烘:將藥物放在近火源處或者相對高溫處,令水份蒸發,緩緩烘乾。
焙:焙就是用文火烘乾,與炒相比不需要經常翻動。
炒:與烹飪中的炒相同,將藥物在鐵鍋中翻炒,根據炒時的輔料不同分為清炒(無輔料)、麩炒(以麥麩為輔料)、鹽炒(以鹽粒為輔料)、米炒(以大米為輔料)和土炒(以鹼性的灶心土為輔料)。
燙:燙與炒類似,但溫度更高,約在200-300℃,同時需要其他固態輔料共同加熱,常用的輔料有砂、蛤粉、滑石粉、蒲黃、鹽粒等。
煅:煅是將藥物在700℃以上高溫處理的砲制方式,根據使用工具的不同,分為鐵鍋悶煅、鐵鍋煅、坩鍋煅、直接火煅、灰火悶煅、爐火悶煅等。
炙:炙是將藥物與液體輔料共同炒製的砲制技術,根據使用輔料的不同可以分為蜜炙、醋炙、酒炙、薑汁炙、鹽水炙、油炙、羊油炙等。
煨:將藥物包埋在另外一種物質中加熱的砲制方式叫做煨,可以分為面漿煨、烘煨、重麩炒煨、米湯煨等。

水火共制
煮:與烹飪中的煮相同,將藥物與其他液體輔料共同加熱,常見的有清水煮、酒煮、醋製、酒醋共制等。
蒸:與烹飪中的蒸相同,用液體輔料的蒸汽直接加熱,多用於加工滋補類藥物,常見的有清蒸、酒蒸、醋蒸等。
燀:燀就是將種子類藥材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種皮的砲制方法。
淬:是將藥物煅燒紅後,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,使其酥脆的方法。淬後不僅易於粉碎,且輔料被其吸收,可發揮預期療效。如醋淬自然銅、鱉甲,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。

其他制法
製霜:種子類藥材壓榨去油或藥物經過物料析出細小結晶後的製品,稱為霜。其相應的砲制方法稱為製霜。前者如巴豆霜,後者如西瓜霜。
發酵:將藥材與輔料拌和,置於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,利用黴菌使其發泡、發霉,並改變原藥的藥性,以生產新藥的方法。如神曲。
發芽: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藥材用水浸泡以後,經常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,使其發幼芽。如穀芽、麥芽等。

如果有興趣比較detail了解這些方法的操作,可以參考百度百科,裡面還寫得不錯。

炮製的那些事兒

看到這,相信對炮製也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。現代中醫,基本上都是著重在理論辨證和中藥辨認使用,往往忽略了炮製。炮製之於中藥其實是必須的,也值得深入研究,就能開發更多中藥的使用。炮製比起中醫藥的其他方面,光看上面說的各種操作方式,就知道絕對是個辛苦活。而且,一個優秀的炮製師傅,不是讀個三五七年就結束,技能經驗是需要累積且以十年以上、幾乎每天都在幹活的狀態下計算。現在賣藥材的不見得會炮製,中醫院校不見得把炮製學納入必修課程,個人覺得這樣是很可惜。對於一個中醫來說,會炮製理論和技術,可以大大增加用藥材料範圍。即使手邊沒有某味藥,也可以透過手邊有的材料炮製出類似功效的藥。

回想起來,其實小時候已經接觸過炮製 - 當然操作炮製的人不是我。家裡廚房三分之一就是拿來放藥材,以備不時之需。那時候有個小烤箱,大部分的時間不是拿來翻熱蛋撻或麵包,而是拿來蜜炙藥材。只記得家人把蜂蜜塗到藥材,然後丟進去烤,烤的時候一陣蜂蜜香味。不過通常也沒心情想到吃,畢竟都是有人不舒服,哪有心情想到吃。

自問很幸運曾經修過炮製學。雖然成績不好,但對於用藥卻給我非常大的啟發,也間接提供我不少開發藥材新用的idea。那時候上課最開心就是實驗課(但是交實驗報告就不好玩😩😐😑🤫),因為真的可以拿起鑊鏟。操作過這麼多藥材,最深刻有三味藥,炒萊菔子(就是蘿蔔種子)、炒阿膠和製作蛋黃油。

為啥很impressive呢?炒萊菔子炒完很鬆脆,絕對很適合作為零食(真的。記得那時候炒完就直接吃了)。

炒阿膠比較有趣。阿膠通常就是一小塊頂多巴掌大、棕黑色的磚的樣子。炮製呢,首先把蛤粉先丟去鑊加熱,然後把阿膠很用力切成0.6-0.8 cm大小後(真的非常不好切),就把阿膠粒丟進去炒,炒到像麥X莎的大小、裏外都要脆(裡面不能還是固體或半熔)後撈出來,把炒阿膠的蛤粉篩掉,就是炒阿膠。炒阿膠特別點在哪?就是蛤粉炒阿膠超級好吃!絕對是貴價零食。我講得這麼興奮,肯定有人投訴我殘忍。其實古代的阿膠,並沒有現代的殘忍。古代的驢,驢的各個部位要嘛吃掉要嘛可以做成藥膳,那肯定剩下皮啊。除非你說古人吃驢殘忍,那這樣的話啥都不用吃 - 吃肉也殘忍啊!植物也有感覺也知道自己被切啊!吃香不是也把植物給砍?做不好的香還污染環境呢。而且,現在的阿膠,功效都是被吹捧出來,還吹捧到非阿膠不可。可實際上有不少藥是可以代替阿膠的各種用途。只不過呢,炒阿膠實在太好吃,但阿膠很貴,而且其實現在的阿膠品質還真不是咋樣…所以準備製作個跟阿膠有幾乎同樣功效的炒阿膠零食😏🤤

至於蛋黃油,還真的是上課才知道這味藥。蛋黃油據說可以用在燙傷。如何炮製呢?記得當天我和同組同學還沒吃早餐,於是就把老師給的雞蛋水煮,熟了蛋白三個人分著吃,蛋黃就拿來做油。蛋黃能榨出油嗎?是的。炮製方法如下:找個研磨缽,蛋黃放進去壓碎,然後開始加熱。加熱過程要不停翻動攪拌不然會烤焦。不知道加熱到什麼時候,反正是某個時間點,蛋黃開始變得粒粒粉粉的樣子,然後會出現一次「突變」,忽然變得黏黏糊糊。繼續加熱呢,就會變成黑黑粒粒。最後 - 幾乎是一瞬間,這些黑黑粒粒就會「榨出」黑糊糊的油,這時候就要熄火,把蛋黃渣渣濾掉,剩下的就是蛋黃油。只不過呢,我個人還是喜歡用乳香沒藥,因為蛋黃油的氣味實在太🤢,而且乳香沒藥可以快速止住燙傷後的燙熱感。蛋黃油做出來冷卻之後,很有雞內金的氣味😏🤢,簡單點說,就像跑到🐔雞攤待著大口吸氣。

啊啊啊啊…明天要考骨科,我卻還在寫文章…一整個就是找死的節奏。但是不寫好像對不起自己啊啊啊啊啊!!老師看在我普及中醫份上,改考卷鬆手一點吧!😭😭😭

(文章表達的描述、觀點、評論和意見僅為個人觀點;文章發表僅為作者個人行為,並非作為醫療參考依據。任何人(包括作者個人)不會對任何其他人的行為負責。版權所有,可以傳播,但不得修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