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外婆蠻常煲香花菜湯,這湯在外面是沒見過。好些年前,找香花菜,基本上找不到什麼資料,剛剛為了寫這篇做下功課,竟然找到關於香花菜的資料,OS想說怎麼被炒熱了?不過,即使是香花菜湯,還是沒有找到跟外婆作法一模一樣的食譜,所以也還是一道私房菜吧。由於外婆是個眼睛已經快看不見的90後(是90+歲)的老人家,所以就別問實際用量多少了。她說煮了這麼多年,都用手感☁️☁️。

這湯有什麼特別呢?特別點是其實是用一種薄荷熬的湯。說穿了,就是薄荷湯,正港的薄荷煲湯。外婆版的薄荷湯可不如拿薄荷葉泡茶泡久的口味,而是貨真價實的煲湯。做法很簡單。首先要有香花菜,如果兩三人份量,大概一兩束就好,如果像外婆重度香花菜user,一個人兩束不是問題(由於家裡早年從我對這湯有記憶以來就用重度user的量,所以5-6個人算每人是小湯碗量就要7-8束以上)。到手的香花菜,把葉子摘下來,洗乾淨準備用來熬湯。剩下的莖部可不要丟掉,可以插水或插土繼續種。如果環境條件適合,長得好會長得像瘋子一樣(不過如果是瘋子級的香花菜user,計畫肯定跟不上變化,就別奢想種的來得及吃的速度)。接下來用適量魚骨(阿婆非常特別多次強調:魚骨就好,便宜又鮮味。不用買帶肉的魚)加水用熬湯(開始中火,滾了就改小火慢慢煮),把骨頭熬透到奶白色。等著熬湯時,可以將食用油放一點在鑊中煮成熟油(量也是看個人吧),等下備用。湯熬透了,就把骨頭撈出來,剩下的料(雖然魚骨沒啥肉,但還是有肉吧?)連湯就繼續留在湯煲,放入洗乾淨的香花菜和之前煮好的熟油,煮到香花菜軟熟就好,最後看個人口味加鹽🧂調味。根據外婆經驗,整個過程大概煮2-3個小時。如果覺得湯的肉味不夠,可以在加香花菜和熟油那一步改為先加豬肉和熟油,豬肉煮熟後才加香花菜滾到尾。不過這樣煮過湯的豬肉比較韌得像嚼鞋底,口感不會太好,但我個人還是蠻喜歡那嚼口就沒所謂了。

香花菜其實是嶺南常見的野菜,可以食用入藥。香花菜一名是源自《生草藥性備藥》一書,另外也有稱之為留蘭香、綠薄荷、魚香菜。分類學上是唇形科薄荷屬的植物,學名為Mentha spicata。《生草藥性備要》記載香花菜味辛辣,性溫。治小兒乳咳。《嶺南採藥錄》記載專散風寒濕,調經。治婦人經期腹痛。在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則記載味甘,微溫。功用主治:疏風,理氣,止痛。治感冒,咳嗽,頭疼,脘腹脹痛,痛經。從功能主治來看,其實跟中藥使用的薄荷很類似,畢竟香花菜是薄荷屬,據說是一種原生於歐洲及亞洲西南部的薄荷品種,有類似的功用就不奇怪。薄荷一般用於外感比較多,例如銀翹散和桑菊飲,就加入薄荷以利發散。但有趣的是,香花菜辛溫,而平時入藥的薄荷卻是辛涼。但兩者歸經應該都是肺、肝經。不管是香花菜還是薄荷,熬煮的時間長短決定嗑進去後有啥作用。如果是治療外感,快速悶一悶就好,取其清散 - 用現代的說法,就是薄荷的部分成分能治療外感的揮發油很快消散。所以只能稍微加熱,揮發油就出來了,如果煮久成分也會消散,就失去治療外感的用途。但假如是要解肝鬱,就需要熬煮長時間。從中醫角度,肝臟在身體比較裡面,不如肺相對比較表面,透過藥的熬煮讓藥能夠被"指示"走去適合的歸經。如果有看之前關於炮製的文章,就知道炮製也可以影響一味藥的性味歸經,可能會問為啥不用加料炮製的方式呢?炮製的特點是「加工調整」性味歸經,尤其是針對那味藥本身沒有的味和歸經。如果那味藥本身已經有相應需要的歸經,通常透過熬煮方式就能達到目的。而且不是每種藥都適合加料炮製,如果有直接適合的藥就直接用那味藥,沒有適合才考慮另外炮製。

根據外婆的經驗,這湯吃飽飯沒事做常喝真的對痛經有效 - 她自己就是這樣過來,後來介紹給別人也是有不錯的效用。這湯針對的痛經是肝鬱的痛經,如果本身是木型人,或平時就是沒耐性脾氣暴躁容易不爽發脾氣、或月經來前有乳房脹痛,月經來就出現經痛,可以考慮嗑這個當食療。可這湯對我來說,倒是有清理腸胃的作用 - 不是腹瀉,只是💩特別順暢爽快,可能是纖維比平時多的結果吧!

(文章表達的描述、觀點、評論和意見僅為個人觀點;文章發表僅為作者個人行為,並非作為醫療參考依據。任何人(包括作者個人)不會對任何其他人的行為負責。版權所有,可以傳播,但不得修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