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有個學長說過,學中醫,把《傷寒論》看了就能去看病。現在回想,個人是不敢苟同。中醫理論是建基於陰陽五行臟腑。如果用哲學比喻,陰陽五行是形而上學,臟腑學說是陰陽五行的延伸到實際用途。後面各家學說都是建基於陰陽五行臟腑,不然就沒戲唱。

如果要打好中醫基礎還可以兼顧實際操作,基本上把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中藏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名醫別錄》、《針灸甲乙經》/《針灸大成》嗑了就差不多了。

《黃帝內經》偏重在中醫的天人理論以及陰陽五行部分,這是中醫最原始「立論」的部分。而《難經》是在《黃帝內經》的基礎上闡發當中疑難,另外「獨取寸口」的脈診法、對經絡和臟腑中命門、三焦、腎間動氣、奇經八脈等的論述對後世各家學說(吵來吵去XD)有深刻影響。

《中臟經》秉承《黃帝內經》的天人理論,在陰陽的基礎上,將臟腑學說理論系統化。並且提出以形色脈證相結合,以脈證為中心分別論述五臟六腑的寒熱虛實辨證論治方法。《中藏經》對每個病證都有預後說明,也記載很多實際可用的治療方法和基本治療原則,而且也有論述一些病證誤治、錯用方法可能發生的後果。在《黃帝內經》有論述不當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後果(尤其在卷一前幾篇),《中藏經》也有,而且比起《黃帝內經》更有實際發揮作用。從養生學角度,《黃帝內經》的論述比較像是勸世文,《中藏經》更實際舉例子告訴你會有可能出現怎樣扥問題。無論如何,從養生學角度,《黃帝內經》與《中藏經》雖然寥寥幾篇而且應該也沒超過一兩千字,但個人認為是養生學理論立論的重要基礎。

《傷寒論》秉承陰陽變化基礎,總結《湯液經法》、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之思維體系,將之於實踐於內科辨證論治上。並針對外感傷寒創設「六經辨證」:太陽病、陽明病、少陽病、太陰病、少陰病、厥陰病,並列方治。在《金匱要略》針對雜病上,於霍亂病、百合病、陰陽毒、瘧病、虛勞、瘀血病、胸痹病、水飲病、咳嗽病、婦女雜病等分別闡述並列方處置。如果從已病的角度,《傷寒論》絕對是一本大著作。

至於《神農本草經》與《名醫別錄》,對於想成為Severus Snape那樣配置方劑得心應手,基本上這兩本是跑不掉,可以讓你玩穿越一探古人的用藥思路。😏

針灸對我來說,其實比較多用在急救或想暫時緩解。《針灸甲乙經》作為第一本針灸專著,從理論到實際臨床都兼顧到,很適合乖寶寶學針灸用。如果有中醫基礎和針灸概念的前提下想吞pop的話,可以選擇《針灸大成》。

基本上啃完這堆,應付從治未病到基本疾病到預後推斷應該綽綽有餘 - 當然這只是針對中醫的部分。如果想要更好掌握,前置作業把國學基礎打好絕對是必要的。

(文章表達的描述、觀點、評論和意見僅為個人觀點;文章發表僅為作者個人行為,並非作為醫療參考依據。任何人(包括作者個人)不會對任何其他人的行為負責。版權所有,可以傳播,但不得修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