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過了超過半個月,又快考試,不能偷懶拖稿,老闆規定的每月一篇要交作業⋯沒存稿君就只能這樣拖拉著寫了。

這次想要介紹一本書,一般看起來跟中醫沒半毛關係、但對學中醫有幫助的書:《幼學瓊林》。大家別高興,這本不是兒科秘笈(都說看起來跟中醫沒半毛關係😑)、更不是小孩版武俠小說(名字有幾分像🤣),而是古代小孩其中一本常見啟蒙讀物。肯定會問,我介紹這本書是搞毛否?讀這篇的閣下若是學中醫,撇除家學淵源算到明末清初甚至更早已經是中醫,不知道會否覺得從讀中基開始就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?每個字看得懂,也似乎懂其中意思,但就是摸不著地?到後面看經典,這種感覺更明顯、強烈,但上課老師都解釋了,似乎也就「只好」是這個意思?根據《讓你變成科科優秀研究生手冊》第一條,面對學問必須要主動懷疑思考但副作用是你指導老闆想要插死你(嗑唔⋯那本手冊是貧道即將提筆的書籍😏)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中醫也得有懷疑思考能力⋯啊扯遠了🤣

話說回頭。《幼學瓊林》曾經叫《幼學須知》,亦叫《成語考》、《故事尋源》,一般認為最初的編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(字允升),也有說法認為是明景泰年間的進士丘濬。至清嘉慶年間,由鄒聖脈(字梧岡)作了增補注釋,並更名為《幼學瓊林》。後來民國時費有容、葉浦蓀和蔡東藩等又進行了增補。《幼學瓊林》是駢體文寫成的,但由於是給小孩看,比起《理X駢文》還是好懂易明。之前說這本書說是古人的其中一本啟蒙讀物,裡面內容包羅萬象,從天文地理、人情世故、婚姻家庭、生老病死、衣食住行、製作技藝、鳥獸花木、神話傳說等等,無所不包,幾乎囊括了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較常用的知識與用詞。萬一不慎穿越了,只要讀過這本書應該會活得不錯🤔😏為什麼會推薦讀這本呢?源於幾年前貧道看某本古籍,吃錯藥忽然想古人是怎樣讀書。於是去問是大學教授的歷史老師,結果問不出個所以然;G大神似乎也給不出什麼有用的 idea。直到上個月遇到某page介紹這本書,看了天文地理部分,驚為天人,一些以前累積沒想通的中醫問題也茅廁頓開。

我們讀古籍為什麼會有隔靴搔癢的感覺?撇除我們一般國學根基弱得可憐,另外個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古人生活常識的sense - 就如連歐洲是咋都不知道或一知半解,就要你看原文《Considérations sur les causes de la grandeur des Romains et de leur décadence》。古人讀書,也不可能一開始就讀四書五經,不然大家都是神仙了,對不?所以其實當時小孩還是有啟蒙書籍,在正式讀書之前有些基本學習。除了現在大家還是會略聽一二感覺很老土的《三字經》、《子弟規》、《唐詩三百首》之外,其實有些更有趣的,例如《聲律啟蒙》(搞聲韻必備)、《文字求蒙》(搞文字學必備)、《增廣賢文》(與人有仇必備)等。如果想要快速融入古籍的背景,有古人生活常識的sense很重要。除了穿越這種不可能的方法,最好就是把啟蒙讀物看一看,有個整體入手又不會太「偏頗」的話可以選擇《幼學瓊林》。《幼學瓊林》對於成人來說不難理解,裡面就是一兩句簡潔介紹某概念或典故,對於讀古籍會蠻有幫助,有時候也會用到裡面的概念。例如說中醫裡面講的天、地、人概念,其實是源自三皇五帝的三皇:天皇、地皇、人皇。扯遠一點,看神怪電影,講到符咒為啥都說雷電什麼急急如律令,去看看神話那篇就知道。有時候我們看古籍,裡面提到一些星宿。別以為那些是講神怪,其實可能是講一年某個特殊的時間點 - 因為有些星宿是一年只有某些固定時間才會出現。由於會看書的人基本上都學過、知道這些,對當時的人來說是common sense,所以就直接用星宿表示,而不說「每年幾月初幾」。當然這本書也會約略提到陰陽五行的概念,因為陰陽五行的概念不只是中醫才會用到,基本上融入日常生活。

想要看的可以不用買,有人佛心來了弄了個有原文兼翻譯的PDF。其他剛剛上面有提過的,這裏都有。

總結:只能說,學中醫其實根本就是往博物學家作死的道路上去呢!

(文章表達的描述、觀點、評論和意見僅為個人觀點;文章發表僅為作者個人行為,並非作為醫療參考依據。任何人(包括作者個人)不會對任何其他人的行為負責。版權所有,可以傳播,但不得修改。)